家长群沦为“死群”?社群“仪式感”可能让它起死回生!
家长群沦为“死群”?社群“仪式感”可能让它起死回生!
2017-04-01 19:08  点击:1777
[摘要]都说微信营销好做,可你的家长群却变成了“死群”,只有红包偶尔还能炸出几个人。你也在群内做分享、也鼓励家长讨论话题、偶尔还会发红包,可为什么就变成了“死群”呢?我要说的是,就是你做的这些事让你的群变成了

都说微信营销好做,可你的家长群却变成了“死群”,只有红包偶尔还能炸出几个人。你也在群内做分享、也鼓励家长讨论话题、偶尔还会发红包,可为什么就变成了“死群”呢?我要说的是,就是你做的这些事让你的群变成了解散可惜,不解散又没用的“死群”。

[注:全文约3600字,阅读5分钟]

我们先假设一个情景:

你被拉进了一个微信群,跟群里其他人互不认识,接下来,你看到时不时有人分享篇文章,偶尔有人起头,三五人附和着讨论个话题,运气好还能看见有人发红包。过了些日子,说话的人越来越少,群里开始陆续出现灌水广告……这时,你会怎么做?继续潜水?消息免打扰?还是退出群聊?(无提示退群真是微信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不管你选择哪种方式,我都表示理解,因为我也会这么做,而且我相信大部分正常人也都会这么做。没错,其中就包括你家长群里的家长。

看到这,是不是发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以上你的“遭遇”就是家长在你微信群里的“遭遇”。而你的家长群做的事与以上也如出一辙:把人拉进来、偶尔分享、时不时抛个话题讨论、心情好发个红包……

结果就是只有红包还能炸出一些潜水的人,其余时间群里平静的像一潭死水,俗称“死群”。

████

一、你的家长群死在了没有“仪式化”

为什么好不容易拉起来的家长群最后都变成了“死群”?

你可以翻翻你加的那些都沦为“死群”的微信群,它们都有出奇一致的共性:偶尔邀请人进群分享、同时大家一起聊聊某个话题、外加间歇性红包福利。

你可能会问,这难道有什么不对吗?

确实不对。你想,你隔三差五来个分享,心血来潮讨论个话题,这种情况下大家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也不知道该什么时候参与,这种“惊喜”式的活动无法让家长形成固定的使用习惯,更无法对下次的活动产生预期。就像你被拉进群面对这种情况也很手足无措一样。

所以,要想提高家长群的活跃度,你就要培养家长的使用习惯。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每次以固定的方式让家长做类似的事就可以达成,就像你起床后永远记得要刷牙一样。这就需要让群活动形成一种固定的“仪式化”的行为,给家长营造一种仪式感。

所谓“仪式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某种设定,给群成员传达一种“到了那个时间那个情景就要做那件事”的感觉。

比如,北方过年要吃水饺;新娘结婚要穿婚纱;小时候升国旗要戴红领巾;每年回历九月份穆斯林要进行斋戒;每年双十一,你都会准点守在天猫秒杀,这些都是“仪式化”行为,让人养成固定的习惯,同时给人以期待。

罗永浩说过“人是社会性动物,仪式感是群居性动物的心理需求”。所以,微信群也需要给成员一种仪式感,通过把活动“仪式化”,培养家长的固定使用习惯,让她们形成条件反射,知道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该做什么事,从而提高参与热情。

 ██████

二、怎样把家长群活动“仪式化”

我前面说过,“仪式化”就是通过某种设定,让群成员知道“到了那个时间那个情景就要做那件事”。

那该怎样把活动仪式化,才能让家长积极参与,让家长群元气满满呢?

① 仪式风格要固定

微信群风格固定是仪式化的第一步,能够使群成员形成条件反射。那什么是固定的风格?就是要有清楚明确的开始结束时间、固定的内容形式等。

风格明确固定的好处就在于能够给群成员一定的期待,很容易拔高他们的参与热情。

就像秋叶的PPT微信群,进群的成员需要爆照甩节操秀下限,群内欢乐无穷。我记得之前曾加入过一个民谣群,我刚一进群,就看到其他成员鼓掌欢迎连刷了好几页的屏。刷屏过后,才知道这个群的传统是新人进群要“爆照+发红包”。

所以一旦群里来新人了,大家就知道自己该期待什么:这回是美女还是帅哥?我猜,可能是个帅哥。能不能抢到红包?我猜,肯定抢不到。这就是固定的仪式培养出来的期待热情。

这也就是为什么风格固定的公众号比较容易聚集一大批忠实粉的原因,因为他们在看之前就已经知道自己该期待什么了。

比如,“槽边往事”每天推送天空图,还有“罗辑思维”每天60秒语音。对于粉丝来说他会期待今天拍的图是啥样的,今天语音内容是啥。

这下你明白为什么我说你“偶尔邀请人进群分享、大家一起聊聊某个话题、外加间歇性红包福利”,这种做法不对了吧。因为这些行为都是随机的,冷不丁冒出个话题,突然蹦出个文章,这些内容“赤裸裸”直接呈现在他们眼前,和被期待后再呈现在眼前,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你需要把你的活动固定下来,比如周一发文章分享,周三话题讨论,周五来个红包福利等,不要想一出是一出,活动太随机,没办法培养家长的期待,反而会造成这个群很随意的感觉,接下来可能就会出现各种灌水、广告,防不胜防。

② 要有明确的触发场景

既然要培养家长的期待,你首先要知道人不可能一天24小时都有期待,而且每个人至少有十个左右的群,你可以数数:工作群、家庭群、同学群、闺蜜群、吃货群……所以,你不可能占有家长的所有时间,也不要指望着家长对你全天候保持期待。

那我们怎样做到让家长在被占据期间,对家长群充满期待呢?这就需要我们设计能够触发他们期待的场景。

你能想到的触发场景是什么?

首先,最简单的一种方式是“时间”,通过固定时间来触发家长的期待。比如“槽边往事”的天空图是每天早上8:20准时推送,“罗辑思维”发语音的时间大约是 6:30,“插坐学院”的发文时间是 21:21。

还比如,校长网校长微信群的直播分享是每天晚上21:00-22:00,固定的晚间分享时间让很多校长形成了习惯,也触发了他们的学习期待。而且,还会在临近21:00时进行群内分享预告,这也会让他们的期待感不断上升,就跟我们经常看到的电视剧预告片、电影宣传预热海报一个道理。

这让我想起《小王子》中狐狸说的:(仪式)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比如,你下午四点来,那么从三点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

你也可以把群活动时间固定下来,比如每周三早上7:30在群里进行家庭教育好文推荐,每周五晚8:00话题讨论等。就像李叫兽有个“李叫兽研究会”群,平时没有任何活动,只是固定在每周日晚9点上课1小时。

那除了固定的时间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场景呢?

某个“具体事件”也可以成为能够激发期待的场景,就好比你精神状态好时不在意,但当你困了累了的时候,就会来一罐红牛提神醒脑。“困了累了”就是具体事件。

家长群可以怎么利用“具体事件”呢?

比如,我们可以在学生每次月考后,在群里进行试卷分析、在学生各个节假日放假期间分享复习计划和资料等。这里的“月考”和“法定节假日”就是“具体事件”,长期下来,家长就会形成每次孩子月考后就来群里找试卷分析,每到孩子放假就来找复习资料的习惯。

所以,我们要通过固定的时间或事件作为触发家长的场景,从而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我们仪式化的活动中去。

③ 要设计参与互动

有了固定的仪式风格和场景,是不是就能够让家长群活起来了呢?

不完全是。除了给他们前两者的仪式感,还需要给家长设计参与行为,塑造参与感的仪式,让他们不断交流。

为什么一定要让他们参与进来?因为我们做家长群是希望大家一起做一件事情,而不是你为他们做一件事。就像你喜欢跳舞加入了某舞蹈队,但队长只让你看着她跳你不准跳,你说你难不难受?

所以,你要动员起家长共同做某件事,才能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强化仪式行为,真正让群活起来。

比如,秋叶PPT群,购买课程后,群成员自由完成课程内布置的作业,发微博,老师点评。还会组织类似于“群殴PPT”“一页纸大赛”等活动,参与后可获得奖品;

还比如,十点读书会的训练营活动,群成员每天都是以打卡模式在朋友圈或者微博提交自己的作业。

校长网会员群语音分享

就像校长网校长会员群,在每次课后,班主任会督促校长进行晒笔记、语音分享,进行内容输出,然后会根据校长平时的表现进行打分,得分高者会获得相应的礼物。

所以,你可以安排家长轮流分享关于教育孩子方面的经验甚至教训,分享的人可以获得多少积分,还可以组织家长共同学习家庭教育相关课程,课后督促家长将学习心得和笔记晒出来,据此打分赠送积分,一月后进行积分排名,得分高者可以获得相应礼物,比如海洋馆亲子游门票、儿童绘本一套等。

我们不鼓励只让家长在群里静听,一定要设计参与行为把家长带动起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强化我们的仪式行为。

你可以对照一下你的家长群,是不是还在每天随机分享文章、时不时抛个话题、偶尔来个红包,如果是的话,那你正在一步步亲手毁掉你的家长群。要想不让家长群成“死群”,你就要学着把你的群活动“仪式化”,让家长知道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该做什么事。

但并不是所有的群都能“起死回生”,任何一个群的生命周期最长不过三个月,如果三个月内你可以这样去做,如果沉寂了已经一年半载了,那我劝你让它寿终正寝,再去寻找拉下一个群吧。

-作者:Coco-

学招网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专门为实体店开店投资者提供开店技巧和开店经验的营销干货学习平台.为正在开店的人提供开店经验、开店技巧、开店工具,为准备开店的人提供开店项目等信息.如想了解更多关于实体店开店方面的信息,可以搜索微信公众号:学招网 即可及时收到信息。
推荐商品
最新商品
最热商品

首页

VIP

评论